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> 金年会 > 信息公开
2024产业园区发开博体育展十大预测

  开博体育与一般理解的2024“横盘不动,略有改善”的招商预期不同,笔者认为伴随国际需求复苏+强有力的政策支持+23年产业企业载体需求累积+区域招商准入监管合理化,2024年很可能有一波短暂的“向上行情”,但随着三季度后增量项目的持续问世,会有显著的回落。在这个预期下,对企业来说要比拼的是“资源储备” - 客户的储备、项目的储备,有储备借着这轮才有机会做一些工作。

  根据笔者观察,多数企业在2024年已经准备好“以价换量”,无论是租赁还是销售,价格风暴预计将全面席卷行业开博体育。以大湾区为例,随着低成本产业空间入市部分区域要再准备好10%价格降幅;另外持续入市的新项目也将搅局现有市场,这些新入市的项目品质更好,或本身拿着可分割销售等更好的政策(特别是成都等区域),对市场已有项目势必会产生深度冲击。

  这个时候招商运营团队要有充分的向上沟通能力,即基于公司战略思路下,积极地调整业绩目标、创新打法思路,避免在内卷中消耗有生力量。在企业层面,则需要思考业务打法方向,即使降价也不是没有业务机会,例如对低成本产业空间项目提供运营服务输出等。

  分割销售政策放开进一步扩大,园区企业拿地热情不高,工业用地成交回落至10亿方以内

  从政策角度来看,2024年预期分割销售政策会进一步扩大,但并不利好于分割销售型园区业务。2023年以成都、北京开博体育、广州、杭州等地均完成了政策上的开口,但从实际落地来看,分割销售政策地方国资依旧是主要承接者,其中原因是多样的包括1.政策区域一般偏远,分割体量普遍小,销售利润不足以覆盖持有,现金流沉淀依旧,叠加企业拿地意愿疲弱,最后还是国资被迫顶上;2.即使有政策,但落地性存在问题,存在先后等问题开博体育。总的来说,从第一线反馈来看,无论是否分割,地方政府对产业要求显著收严,且即使是低能级区域基层对产业升级发展执行也极其坚决,传统分割销售模式面临考验只增不减。

  从企业拿地角度来看,2023年12月工业用地成交已经大爆发(参见12月工工业土地成交文章),相当一部分供应于园区,但事实情况是大量国资被迫顶上开博体育,我们预期2024年工业用地总体成交将进一步回落至2017-2018年水平。

  园区REITs发行速度平稳,价格方面超跌或有所反弹,Pre-REITs、租赁权证券化等其他多种融资渠道应用变广

  笔者理解,园区RIETs第一波热潮已经过去,2024年不会大面积增发也不会停止,这是由于买卖两方决定的:(1)我们需要承认,资本对于园区REITs的关注已经减少原因包括1.前期上市RIET不及预期,张江中关村REITs23Q3一度出租率跌破70%,其本身定位稳健型 - “股”与“债”之间产品认知已经发生改变;2.交易对手少,流动性差,单个RIET每天1000万左右成交,几个亿投资的基金无法退出,50万的市值可以把市场砸一个坑,大基金被迫账面减值。3.园区产业培育逻辑与资本逐利逻辑多有不同,优秀园区基本都是略低于市场价,进而获取优秀企业,其背后包括了产业准入监管、产业孵化任务等一系列要求,这必将与持续提升租金相背,这也引起了投资者顾虑。故总结来说,就笔者观察资本对消费REITs和保租房REITs的实际关注程度也超过了园区REITs,这是客观情况。(2)从企业端来看,即使是优秀园区项目REITs发行难度高,首先是估值问题,早年企业为了争取AAA评级过程中资产估值已经偏高,而如今REITs发行对于估值要求很高;其次,虽说可以扩募,但如今各REITs始终没有形成“资金轮转”的资本闭环,本质还是单项目审核,单项目操作,没有形成“货如轮转”的资本要义,这使得园区REITs业务价值被大大压低;第三,这两年受宏观周期影响,出租率波动过去积累的陈年旧账问题纷纷显露,更不适合进行REITs发行。

  笔者理解,工业上楼一定会持续推,但一定会趋于理性。随着大湾区第一批工业上楼项目入市,其亮点与问题纷纷落地暴露,更多的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也将随之到来。以上海为例 1.不为上楼而上楼;2.容积率2.0也能算工业上楼(起码在宣传口上),这就是良性的。

  上楼要因地制宜,动不动4.0-5.0容积率的,本身投入产出算不过来,更关键的20年后,这里面还能是工业吗?基础设施也需要“保本微利”。

  理性客观地看待工业上楼,把握企业上楼实际诉求,多去企业的生产线走一走看一看,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型。

  真正好的工业上楼项目,是不会打自己工业上楼的牌子的。松湖智谷核心IP是当年区别于松山湖周边那一圈烂尾M0 的本地产业聚集服务、浦江挂锁产业园的IP是改变了挂锁产业的格局,工业上楼只是最终的载体体现形式。

  在过去几年沉淀下,数字化/大数据招商已经发展相对成熟,在持续天量的人才、资金涌入多年后,笔者能看到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招商方面取得了突破 – 这是“量变到质变”的结果。例如某企业与JLL合作打造的系统,实际招商效率已经显著突破(这里我就不做广告推销了)。随着旧一批国资购买需求挖掘的基本结束,下一轮数字化是从乱战时代到升级时代,此领域必将跑出跨时代独角兽。

  但笔者理解,在原有框架下做类似业务是非常困难的,因为不是大数据技术做得不好,而是数据底层的质量太差。对于此类企业真正要做的是“自我革命”,要从玩技术、玩数据真正的下沉,有格局的去开放自己的模型,引入新血液和生态体系。

  区域聚焦+产业聚焦+线上+线下,是大数据招商突破的关键,部分企业已经在往这个方向探索,但体系不够,这种转变对于行业是大事,对于企业更是跨时代的挑战。

  这个不多赘述,1)24年龙头企业结构性减速更多的是消化过去几年积累的存量,这个存量不只是项目,更是行业声誉损失、周期原因等多重情况导致的;2)24年二三梯队企业面临着小阶段的行业窗口,深度考验企业研判能力,快进快出是有机会的;3)总的来说,园区行业需要产业IP,而非规模IP,时代的结束不会给人任何机会,昨天看到友商总结一句话“不是经验升级了二十年,而是一条经验用了二十年”,深有体会。

  未来最终形态是高度集约,谁能活下来?1.已经规模化的龙头;2.区域聚焦+产业聚焦的特色型运营商;3.区域国资“先锋机+稳定器+区域兜底”角色。

  未来可以参考的是双合作模式,即重资产项目公司“国资大股,市场化企业小股”,轻资产经营公司“市场化企业大股,国资小股”,最终实现形成风险共担与利益均衡。以上本质是“项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”,这个模式最早在国内探索是“迪士尼模式”,重资产端国资大股,运营端外资运营公司大股。

  笔者理解24年会有一批园区开发商倒下,甚至不排可能的暴雷。套用一句线%企业都会被整合”,剩下“10%通吃市场”。

  一批探索轻资产的企业也将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,包括业务回款、业务交付、员工离散等多重问题,笔者只有一句建议 – 成本与现金流是企业生命线。

  但控制一定是“该省省,该花花”,我们面临的局面比想象的严峻,我们的未来比想象的更美好。

  如果说从2022-2023,影响园区机会的主线是“地方政府财政因素”在收放之间存在一些机会,笔者相信在2024年会发生一些变化,更为理性、更长效化的园区管理将是后续主基调。

  这也将最终促成包括1)主题园区运营商规模化发展;2)资本化模式集中式发展等一系列长远期的变化。从整体来看,如果定义过去2年是转折,那我们已经在转折点的末期,这要求了我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、打造新的模型、发展新的业务。

  笔者非常理解开博体育,对于很多不动产人,过去进入产业园区已经是一次转型,但局势要求必须进行二次转型,熬过这一波传统业务是还有机会,但将沦为“机会性”,变化是痛苦的,但我们需要拥抱新阶段。